一場好夢匆匆醒 萬丈情絲寸寸灰
從今不到錢塘路 怕見鴛鴦作對飛
◎陳清白 律師
9月2日下午,在宜蘭北邊的內埤海邊,發生了一起溺水事件。一名八歲女童在海灘戲水時被大浪捲走,當時正在附近和女朋友一起散步聊天的吳姓男子見狀,連忙下水搶救。不久,女童被順利救起,但不幸的是,吳男卻慘遭滅頂,失去了寶貴性命。
9月14日,也就是吳男出殯的三天前,他的朱姓女友,因過度自責和忍受不了失去摯愛的悲痛,在家裡燒炭自殺。這一對年輕人,一個32歲,一個才21,都正值璀燦亮麗的青春年華。
這則新聞,賺人熱淚,一個為了救人,不顧自己的安危。一個執著真愛,不願獨活,殉情相隨而去。他們的遭遇,令人感傷。他們的情操,叫人佩服。
朱小姐的殉情不禁讓我想起元好問寫的詞:「問世間情是何物,直教生死相許。」也讓我想起凌波和樂蒂所主演的電影「梁山伯與祝英台」。
先說元好問吧!
元好問的這闕詞「摸魚兒」全文如下:「問世間情是何物,直教生死相許?天南地北雙飛客,老翅幾回寒暑!歡樂趣,離別苦,就中更有癡兒女。君應有語:渺萬里層雲,千山暮雪,隻影向誰去!橫汾路,寂寞當年簫鼓,荒煙依舊平楚。招魂楚些何嗟及,山鬼自啼風雨。天也妒,未信與,鶯兒燕子俱黃土。千秋萬古,為留待騷人,狂歌痛飲,來訪雁丘處。」這闕詞是金章宗泰和五年(西元1205年)元好問在前往并州應試的途中,遇到一個捕雁人,他一邊販售獵物,一邊介紹著說,我今天捉到一隻大雁,把牠給殺了,他的同伴脫網飛走,卻一直在天空盤旋悲鳴,久久不去,最後竟然自行投地而死。元好問聽了這件事,深受感動,心想連飛禽都如此有情,何況是人。於是便把兩隻雁都買了下來,合葬在汾水之濱,並堆石為記,取名「雁丘」,並且作了這闕「雁丘詞」。這個故事,想必大家都不陌生,金庸的武俠小說「神鵰俠侶」,就有它的影子。也正因為透過金大俠的揄揚,詞中的這句話,才會那麼廣為流傳。但感動人的不是這句話,是不忍獨活的大雁,是不能同生願同死的深情。
接著我們來說說梁祝。
「梁山伯與祝英台」這部電影,是根據民間的地方戲曲所改編而成的,上映的時間是在民國52年,那年我才四歲,根本懵懂無知,離看懂電影的年紀,還要好些年。大導演李安在他所導演的電影「臥虎藏龍」獲得金球獎最佳導演時,接受了紐約時報的訪問。他說這輩子影響他最深的電影就是「梁山伯與祝英台」。上映那年,他才九歲,至今已看了許多回,而每次看,都感動得流淚。
這部電影有什麼魅力,能讓已近古稀之年的大導演每看必哭?先說說故事的情節吧!
故事開頭,是住在會稽(現在的浙江紹興)白沙港祝家莊的妙齡女子祝英台,想到杭城(杭州)的尼山去讀書。但那時的風氣和禮教,女子是不可輕易 頭露面的,因此這個要求,毫無疑問的,直接就被祝老爺給駁回了。祝英台心有未甘,裝病不出閨房,自己卻和銀心串通,假扮郎中,上門幫英台看病。他說祝小姐患的是心病,藥方不難,藥引卻難求,於是開了十味藥:「一要東海龍王角,二要蝦子頭上漿,三要萬年陳壁土,四要千年瓦上霜。五要陽雀蛋一對,六要螞蟥肚內腸,七要天山靈芝草,八要王母身上香,九要觀音淨瓶水,十要蟠桃酒一缸。」沒有這十味藥,祝小姐的病就好不了。這種藥要去哪裡找呀!最終,心病還要心藥醫,郎中建議讓英台女扮男裝去求學,病也許就會好了。最後祝老爺同意,只要英台喬裝得連父母都認不出來,就願意讓她去。結果,祝家雙親因認不出眼前的郎中就是祝英台,因此不得不履行承諾,讓英台去杭城讀書。
到杭城途中,英台認識了也同樣要去尼山求學的梁山伯。兩人一見如故,便拜了把兄弟。山伯十七歲,英台十六歲,自此英台便梁兄哥、梁兄哥,一個勁的叫個不停。這一幕,便是戲中有名的橋段「草橋結拜」。
中間求學過程且略過不提。尼山同窗三載,山伯始終不知道英台是個女兒身。直到有一天,英台奉父命要返回會稽特來向師母辭行,才道出真相。其實,師母早就看穿英台不是男兒漢。英台托師母作媒,留下白玉環和蝴蝶墜,請師母轉交給山伯,作為定情的信物。
接著膾炙人口的「十八相送」登場了。錢塘路上,英台不斷的試探,不斷的暗示,無奈山伯這個呆頭鵝,就是始終會意不過來。直到山伯回到尼山,患了相思病,整日悶悶不樂,等師母交付信物並說明原委,這時山伯才恍然大悟,轉憂為喜,笑逐顏開。
緊接著,就是山伯的重頭戲「訪英台」。這時電影的音樂已轉換成那種興沖沖,壓抑不住內心欣喜的輕快調子。戲裡的山伯,像頭發情的小毛驢,手舞足蹈,三步併做兩步走,迫不急待地,簡直就想直接飛到祝家莊,見他那朝思暮想的「九妹」祝英台。這時,眼前的景物一一浮現,讓他想起錢塘道上,英台為自己作媒的一片苦心。山伯到了祝家莊,原以為美夢即將成真,沒想到一場樓台會,晴天霹靂打得他眼冒金星、口吐鮮血。英台在難以啟口的情況下,終於悲傷的說出,爹爹已經把她的婚事,許了太守的紈褲兒子馬文才。
這時,山伯的震驚和痛苦不言可喻。絕望之餘,唱出文前的唱詞,這四句是其中的一段,也算是首詩:「一場好夢匆匆醒,萬丈情絲寸寸灰。從今不到錢塘路,怕見鴛鴦作對飛。」傷痛欲絕,溢於言表。
山伯回家後,不久就死了。消息傳到祝家,正是英台臨上花轎之時。英台痛不欲生,要求要先到南山祭拜山伯的墳墓,才肯進馬家的大門。於是,鏡頭轉到南山的墳場。該處,朔風野大,一片荒涼蕭瑟。英台脫下鳳冠霞帔,趨前緊抱著墓碑,痛哭失聲,臉上淚如雨下,嘴裡唸著:「樓台一別成永訣,人世無緣同到老。原以為天從人願成佳偶,誰知曉姻緣簿上名不標。實指望你挽月老來做媒,誰知曉喜鵲未報烏鴉叫。實指望笙管笛簫來迎娶,誰知曉未到銀河斷鵲橋。實指望大紅花轎到你家,誰知曉白衣素服來節孝。梁兄啊!不見梁兄見墳台,呼天喚地喚不歸,英台立志難更改,我豈能嫁與馬文才,梁兄呀!不能同生求同死...。」當英台哭到聲嘶力竭時,突然狂風大作,雷電交加,山伯的墳墓裂開並現出他的身影,英台見狀,直奔墓墳裡去,最後龍捲風捲來泥沙掩蓋了墳墓,合葬了兩人。戲末,兩人化為蝴蝶翩翩飛舞,終於在死後,比翼雙飛。
戲演到這裡,想必台上台下早已哭成一團。而入戲較深的,恐怕從樓台會起,就已經哭到沒有聲音了。這齣戲並不是因為悲傷而感人,而是因為感人才悲傷。不論古今中外,有情人不能成為眷屬,終究是無可彌補的天大缺憾。
這部電影拍攝至今已過了55年。到現在看,還是經典中的經典,無可替代。 這部影片,在第二屆的金馬獎,總共得到了「最佳導演」、「最佳影片」、「最佳音樂」、「最佳剪輯」、「最佳女主角」、「最佳演技特別獎」等六個獎項。也在第十屆的亞洲影展榮獲了「最佳彩色攝影」、「最佳美術指導」、「最佳音樂」、「最佳錄音」等四個技術大獎。而最有趣的則是,金馬評審不知道該頒給凌波什麼樣的獎項。給最佳男主角嘛,她本人又是個女生。給最佳女主角嘛,她演的又是個男生。最後只好想了個法子,叫「最佳演技特別獎」,這是金馬獎有史以來唯一一個身份最曖昧也最特別的大獎。
這齣戲在台北連演了162天,有人看了一百多遍,凌波後來到台灣訪問,遊行時,台北城人山人海,萬人空巷,總計有18萬人擠到街上,爭睹她的風采,莫怪乎香港媒體報導說,台北簡直就像個瘋人城。
這部電影華麗精緻,想必拍攝過程花了許多功夫吧!但其實,邵氏公司在拍攝這部戲之前,它的競爭對手「電懋」,已經早著先鞭,簽下了李麗華演梁山伯,尤敏演祝英台。但邵氏卻不甘落後,邵逸夫把清水灣片場的六個攝影棚正在進行拍攝的電影全部叫停,全數交給李翰祥搶拍梁祝。結果,才十四天,戲就殺青。李翰祥真不愧是大導演,在許多地方都慧眼獨具。例如:明明樂蒂個子比較高,聲音比較粗,他卻叫她演祝英台,而個子比較矮小,聲音比較尖細的凌波,反而讓她演梁山伯,偏偏這樣的組合,在鏡頭裡一點都不違和。另外,或許因為李翰祥本身就是個古物收藏家的關係,因此戲裡的場景,演員的服裝,都顯得非常典雅脫俗,深具美學概念。例如:樓台會那一幕,身為千金小姐的祝英台,不穿紅,不戴綠,不用滿頭珠翠,一身月白裙裝搭配秋香色的披肩,造型脫俗大方不說,光她觀音髻上插著一隻金步搖,就把這位出身良好又讀過書的富家女子,襯托得氣質不凡,不像一般的古裝戲,總是俗麗有餘而文雅不足。
梁祝這部電影,我不知看過了多少遍,而每次看,也都和李安一樣,每看必哭。一來是因為它的唱詞感人肺腑。二來是故事的情節令人動容。說到戲裡黃梅調的唱詞,作曲的周藍萍,作詞的李 青,和幕後代唱的席靜婷,都是一時之選,功不可沒。
梁祝悲劇的發生,是因為年輕人對於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的舊禮教無力反抗,才使得「棒打鴛鴦兩離分」這種事情一再發生。這和本文這對情侶因遭逢意外,以致不能結合的處境,迥然不同。但站在感情的立場,失去摯愛的傷痛,則同樣叫人刻骨銘心。其實,下筆前我怎麼也沒想到,一對陌生情侶的早逝,竟會勾起我如此深沉的回憶,也讓我感動不捨到熱淚盈眶。